close

印象中,早在攻讀碩士學位期間,有幸遇上了幾位執教研究方法的優質教授。課堂上,這幾位老師開啟了我思辨的能力,學會思考的方法。說真的,對我而言,擁有這樣的能力,實在是一份生命中,難得無價的極美禮物。

以前讀書時,看到有關「研究方法」方面的課程,直覺印象總會以為,這是一門硬梆梆無聊至極的硬課。幸運的是,從碩士到博士的漫長修業旅途中,所有遇上不論是傳授質化量化,甚至批判方面的老師,這些老師的腦袋一個個極為清晰,口才也出眾超群;也正因為是這樣,才能把一門原本可能生硬抽象的必修課程,透過他們講述成生動有趣理性實用的課。正因為這些老師們的循循善誘,不但讓我深愛研究方法相關的知識領域,同時也更加深一己鍾情思辨的人格特質。

不論是做質化與量化研究的人都知道,「飽和度」是一場研究歷程中,非常關鍵的時機點。也就是說,當量化研究的有效樣本數,達到了信心指數的飽和點,研究者(團隊)自然能從樣本準確推論母體,找到研究命題的科學性與普遍性。至於回到質化論述的立場,一旦研究者所蒐羅的文獻或深訪的個案,甚至切身實地參與觀察,透過天時地利人和多方條件輔以醞釀,並釀出箇中的飽和度時,整個研究的主題,同樣也能找到相對主觀的情境信效度。

日常生活中,也許質化特殊性或量化數字性的概念挽回感情,必會隨著人事時地物潛藏在因果脈絡裡;不論是好事或壞事,只要這事情達到了飽和度,後續就得有個或喜劇或悲劇的終局收場。從編劇佈局的手法來看,飽和度也可以算是一個事件的「亮點」或「爆點」。

很多人在面對分手的時候,都會很困惑,是不是當對方說出「分手」的那一刻就意味著你們的關係徹底一刀兩斷呢?從此老死不相往來?你走你的陽關道,我走我的獨木橋?其實並不是那樣的,任何一段感情都是經歷過許多歲月的點滴積累下來的,那麼感情也不會一下子說沒有就沒有了,在分手前夕,你們可能會因為一點小事而引發矛盾,把平常積聚下來的怨氣,不滿都通過此刻的情緒爆發出來,當再也容忍不下去了,那麼「分手」就會脫口而出。如果你能及時抓住機會,在爆發前夕自製住自己的情緒,承認自己的錯誤,迎合女友/男友的需求,那麼形勢也就可能不會發展成分手的地步了,在分手後,很多人會選擇用死纏爛打的方式去挽回女友/男友,但是你要記住一點就是任何死纏爛打的方式都是女友/男友的天敵,一旦亂用死纏爛打的招數,那麼只會增加對方的厭惡甚至反感,而那些行為也肯定不會感動到對方,只不過是你讓自己心裡好受一點做出來的事情罷了。一旦對方對你的反感指數不斷飆升的時候,實際上你們的距離就會越拉越遠,那麼你想要挽回的幾率就會降低,也只能默默等待機會的出現。

人生如戲真槍實彈的舞台上,我們每個人都得從眾多悲喜交集的亮點與爆點中,學著成長日漸茁壯挽回男友。活到老學到老的是,如此生命經驗的累積,它不單單是成年人需要透過它來學習;反觀年少者更是要從生命的長河裡,藉著一次又一次地潮起潮落,一一走過細細品味。

話說我女兒葳葳,是個高度敏感纖感情挽回細入微的孩子。加上一路走來隨著爸爸見過聞過的風景閱歷,讓他總會在同齡孩子言談思想中,不時製造諸多「超齡」的亮點與爆點。某日他問我何謂「飽和度」?長年修習語藝的父親突然靈機一動,試著想用引導啟發的方式,聽聽一個15歲的孩子,怎麼去看待某個研究方法中,學術工作者常常掛在嘴邊的專有名詞。且看小妮子眼睛咕嚕咕嚕轉,煞有其事地想到一個說詞便回我:「爸爸,飽和度算不算是一種『夠了』的意思……..」;語畢,我深深敬佩這位「15歲的哲學家」,竟然能夠用他青少年的修辭敏銳度,找到如此貼近生活的解釋。沒錯,「飽和度」正是「夠了」的意思。完全正確,半點不假!

當萬事萬物在人世間,皆有潛在的規律與冥冥的定時之際;顯然洞燭時機者必能在滾滾紅塵浮光掠影中,總是清楚觀見並準確計算「飽和度」的天時機緣。也就是說,不論是「人生的競技場」或「應對的交際場」上,只要是誰先練就了洞悉飽和度的慧眼,那人必能成為場上少數幾位,贏得先機勝券在握的成功者。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zoellomaroi 的頭像
    zoellomaroi

    zoellomaroi的部落格

    zoellomaro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